一、《陜西省“十四五”金融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主要目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定位,體現了金融業助力陜西經濟追趕超越的擔當作為。
有兩個關鍵的數字可以體現“十三五”期間金融業發展對我省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一是銀行業“存貸比”,另一個是上市公司的數量。截至2020年末銀行業“存貸比”達到79.3%,比2015年末上升11.7個百分點,這11.7個百分點的提升在2020年度就意味著要多釋放約4600億元貸款,這對陜西經濟的支撐意義重大。另一個數據是陜西上市公司的數量,截至2020年底全省上市公司數量達到60家(包含“新三板”精選層),較2015年末增加17家,在全國的位次上升到第16位,穩居西部地區前列;已上市公司的總市值2020年末已上升至全國第14位,上市公司數量提升和質量優化大大提升了陜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競爭力。貸款投放量的大幅增加和上市公司數量的大幅增加與省委省政府在“十三五”期間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并推出了諸多超常規的政策措施有很大關系。
《規劃》在“十四五”期間針對以上兩個支持實體經濟的關鍵指標提出了更加宏偉的目標,即到2025年末,存貸比再上升6.7個百分點,達到86.7%,貸款總量突破6.5萬億元,且力爭在全國排名中前進1位;上市公司數量實現倍增計劃,全省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力爭達到120家,排名超過2—3個省份。實事求是的說,從陜西經濟的基本面和優質后備企業的已有數量來看,要實現以上的目標將是非常艱巨的任務,《規劃》提出這樣的目標也體現了陜西金融系統的擔當作為。
二、《規劃》突出了新發展階段“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主題。
從規劃名稱上看,我省“十四五”金融業發展規劃比“十三五”金融業發展規劃增加了“高質量”三個字,凸顯了“十四五”期間金融業要“高質量發展”的規劃編制要求,也呼應了中省“十四五”總體規劃中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指導思想。
從規劃內容來看,“十四五”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既要求總量提升,也注重了結構優化。在總量目標中,提出了進一步鞏固提升金融業作為我省支柱產業的目標,在“十四五”末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提高到8%左右,這一目標的實現將是一個較為艱巨的任務;從結構優化方面來看,《規劃》從金融業態的完善、融資結構的優化、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的布局壯大、區域金融差異化特色發展等方面都部署了相當多的任務,工作的推進將有利于陜西金融業發展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規劃》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我省譜寫追趕超越新篇章中也居于核心地位。我省“十四五”總體規劃提出打造西部創新高地,要實現這一任務,金融服務創新的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兑巹潯窂摹皠摻▏铱苿摻鹑诟母镌囼瀰^”、“支持新型創業孵化平臺”、“創新科創融資模式”、“完善科技保險機制”等四個方面部署了相關工作,著重就金融服務創新驅動的機制機制建設、秦創原等創新平臺的金融支持、創新資本的匯聚等工作重點入手,將逐步完善金融服務創新的體系。
《規劃》在貫徹“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發展理念上也有充分的體現?!皡f調”理念的貫徹首先體現在融資體系的結構調整上,《規劃》制定直接融資的目標為“十四五”末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占比達到30%,這將大大增強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協調性;在區域金融業差異化發展上,西安市加快建設絲路金融中心,其他各市(區)依據各自產業和資源稟賦發展特色金融,體現了金融業在區域發展間的協調性。在“綠色”理念的貫徹上,《規劃》充分認識到在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背景下我省金融資產結構轉型的壓力,提出構建基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在內的綠色金融體系,引導金融機構重點支持綠色低碳產業。在“開放”理念的貫徹上,《規劃》提出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吸引境外金融機構來陜設立相關機構,引導金融企業在陜西自貿區穩妥開展金融創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共享”理念的貫徹上,《規劃》在加強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著力服務鄉村振興方面部署了若干任務??傮w而言,《規劃》的制定充分貫徹了新發展理念。
四、《規劃》任務的制定遵循了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任務的實施將對陜西實體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提供有效的支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省“十四五”總體規劃的主線,也是我省金融業規劃制定的主線。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既是自身行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陜西經濟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的需要?!兑巹潯吩诠┙o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部署了以下工作:
一是融資結構的調整,即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要重點發展股權融資,在從早期風險投資一直到企業上市融資的全鏈條股權投資服務方面謀劃部署了大量任務舉措,如聚集金融資源全力支持秦創園創新服務平臺、設立秦創原國際路演中心,成立陜西資本市場服務中心與各主要交易所緊密對接、制定上市公司倍增計劃、加快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改革等,融資結構的調整將有助于陜西主動調整自身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在股權融資的大力發展中獲得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增量,為陜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是區域金融布局的優化,《規劃》全面分析了陜西各市在金融業發展上的優劣勢,就各市(區)金融資源的聚集、金融改革創新的推進、金融風險的防控進行了盤點,同時制定了區域金融差異化發展的任務,如西安市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建設西安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創建國家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而各市則走區域特色金融差異化發展道路,榆林打造呼包鄂榆城市群具有能源特色和綠色轉型的金融高地,寶雞市建設高端裝備制造金融功能區,楊凌示范區建設農科金融改革試驗區,銅川市建設絲路金融科技產業園,漢中市建設陜甘川毗鄰城市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各市都在《規劃》的布局中找到自身的發展任務和動力。
三是金融服務結構的優化。《規劃》用大量的篇幅編制了金融服務創新驅動、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的任務舉措,這體現了金融業通過自身結構的調整來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的意圖,在新的金融發展環境中,不僅大項目、大企業可以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務,各類創新型小項目、各類中小微企業、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綠色低碳產業也將獲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
四是金融機構的布局優化。《規劃》著力于兩方面,一方面是著力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另一方面是積極設立和引進新的金融業態。在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方面,《規劃》對支持長安銀行、秦農銀行、西安銀行、西部證券、開源證券、陜國投、西部信托、長安信托、永安保險、陜西金資等機構發展和陜西信合的改革改制均進行了部署;在設立引進新的金融業態方面,積極籌備發起設立金融租賃公司、人壽保險公司、征信公司等新的金融業態。布局的完善優化將有利于陜西更主動的用好金融資源、有利于金融業更全面的滿足各類金融需求。
(來源:陜西省中小企業服務平臺)